每当深夜独处,看到窗外的月光,林文教授总会不自觉地想起祖国。
但往往这份思念刚冒头,他就会立刻在心里找借口压下去:“我是为了整个世界物理的进步与发展,科学本就没有国界,在哪里做研究都是为人类做贡献。”
或是盯着相框里妻儿的笑容喃喃自语:“我的家人都在这边,早就习惯了这里的生活。朋友、工作也都在这儿,而且我们根本没法回国。为了家人的安危和安稳日子,我只能这样。”
可是他自己心里清楚,这些“自我安慰”有多么苍白——他带领科研团队算出的每一组核心数据、发表的每一篇顶刊论文、申请的每一项技术专利,最后都会被米国相关部门登记在册,变成这个国家的战略技术储备。
那些看似中立的基础研究,稍加转化就能成为对华夏居心叵测的“利器”。
他越拼命钻研,研究成果越突出,就越像在无形中给祖国的未来“添堵”;自己每多一份成就,或许将来就会给故土多带来一份潜在的伤害。
这份隐秘的愧疚,像一根细得几乎看不见的刺,深深扎在他心里几十年,从未敢对任何人提起,连在妻子面前都只字未提。
然后今天就这样被一个少年直接说清点透,戳破了他所有的伪装,所有的自欺欺人都立即变得毫无意义。
其实杨晓帆也本不是这般冒昧莽撞的人。平日里与人相处,他向来温和有礼,说话总习惯留几分余地。
他今天之所以说得这样直接,并非一时冲动——这原本就是他此次来日国的核心任务之一。
一个名为“候鸟回家”、由华夏高层直接统筹的高级别秘密任务。
这个任务的核心,就是精准定位并悄悄接近那些在海外漂泊多年、学术能力顶尖,却在心底对祖国建设发展有所牵挂的学者专家。
当然他们要做的,并不是简单的“劝说回国”。
先以自然的方式建立联系,通过日常交流进行深度沟通,耐心倾听这些学者的心里话,摸清他们内心的挣扎——是放不下海外的科研平台,还是担心回国后无法适应环境?是牵挂家人的生活,还是顾虑子女的教育衔接?
然后再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,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。有专门的团队全程跟进,只为扫清这些“候鸟”回国路上的所有障碍,让他们能毫无负担地回到祖国的怀抱,用自己的学识为故土的发展贡献力量。
而林文教授,正是这份“候鸟名单”上排名靠前的重要人物——他的研究方向对华夏很多领域的突破都至关重要,早就是任务团队重点关注的对象。
当初杨晓帆向上级安全联络部上报计划:他将被林文教授推荐以参赛选手的身份前往日国,参加国际大学生物理竞赛的选拔,而林文教授还将亲自赴日为他进行赛前辅导。
这个消息刚传到上级耳中,立刻让几位负责人眼前一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