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91章 羡余(2 / 5)

风流大宋 林二虎 5772 字 1个月前

,他向皇帝递交了措辞激烈的奏章,不但质疑童贯在西北的战功战绩,更是坚决反对朝中众臣借此机会为自己谋求升官的举动,同时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拒绝皇帝给他的升官赏赐。

如此不给皇帝脸面的大臣哪里还能留得,皇威渐重的赵佶冷冷地给这份奏章留了中。

一个月后,蔡卞离京,以天章阁学士出知河南府,而之前同知枢密院事的安惇也因病去世。所以,大宋的宰执团队不得不再次作出新的调整:

蔡京依旧是左仆射兼司空,为首相;原门下侍郎赵挺之加右仆射,正式成为副宰相;原尚书左丞吴居厚升为中书侍郎;原尚书右丞张康国任知枢密院事;刘逵任同知枢密院事;原工部尚书何执中任尚书左丞;原吏部尚书邓洵武任尚书右丞。

除了赵挺之与吴居厚之外,依旧还是蔡京一党的天下。

但是,胡衍却从皇帝特意提携赵挺之与吴居厚这两人的决定中,闻到了不一样的味道。那就是,皇帝无论多么信任蔡京,也不可能让他完完全全地掌控整个政事堂,走了之前一直想反对却又总使不上劲的许将和蔡卞外,现在又补上了这两个已经明确与蔡京不对付的重臣,而且给的位置还更加地靠前,赵佶的手腕越来越娴熟了。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后面精彩内容!

而他正好因为之前就李清照一事给赵明诚提醒地及时,因此与赵家的关系也近了不少,这次京东东路的官员调整,往那里塞人最多的,也就属他们两人,胡衍塞的,是秦刚交给他的名单,而赵挺之塞的,则是自己的在京东东路一直关系紧密的门生旧识。

正是与蔡京之间的长期交道,胡衍从中领悟到了官场的真谛:不仅上面要有人罩着,下面还一定要有人顶着。

所谓上面有人罩着,除了普通官员所指望的权臣、高官之外,最重要的便就是皇帝的宠信。这个道理,绝大多数的官员都懂,所以大家都会一门心思地向上钻营。

而下面一定要人顶着的这个道理,知道的人就不多了。毕竟,每个人的资源有限,都想着如何让自己获益,尤其是在刚开始的时候,要想着去提携别人,难免会有着力不从心。

幸好胡衍在他努力向上爬的时候,看到了两个活生生的例子。

一个就是大哥秦刚,虽然他一直腹诽秦刚的妇人之仁、以及一些他根本就无法接受的大道大义。但在事实上,他却看到了一批对秦刚无比崇拜并愿誓死相随的死士。不得不说,这次秦刚能够死里逃生,又怎知其中怎么会少得了那些永不放弃的死士们的功劳呢?

再有一个就是蔡京,他虽贪财,但出手同样大方。蔡京在自我享受的同时,更不会忘了带着底下人一起快乐。最重要的一点,底下人闯了祸,他也 能力所能及地帮着兜底。就像张康国、邓洵武之流都是如此。而且,更因为这些人都有污点,所以他们在蔡京的底下团结得则更加地紧密,一旦有事,便会群体出击,是蔡京如今能在朝野上下一呼百应的重要基础。

上面有人,保障的前途的光明;下面有人,确保了根基的稳定;二者缺一不可!

所以胡衍现在再来观察自己的手下,就算是与赵挺之相比,依旧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。

胡衍的短板之一在于,他没有“同年”的支持:所谓同年,就是指同一年参加科举并通过的那一年的进士,大家不仅关系亲近更是彼此认同这种不一般的关系。而他却是皇帝特旨赐予的进士出身,正是缺少了这样一批可以相互助力的重要资源关系。

另一个短板在于他缺少了“同乡”的支持。古人尤其重视同乡关系,所以才会有洛党、蜀党等等的提法。胡衍本有同乡,然而“既生瑜何生亮”,凡是能攀上高邮以及淮南乡籍的,却大多先成了秦刚的拥趸。

正如这次经他之手,将许多菱川书院出来的学子安排